6月26日,在海原縣李俊鄉綜治中心群眾來訪接待廳,工作人員按照“一廳四室”(群眾來訪接待廳、矛盾糾紛調處室、視頻研判調度室、法律咨詢服務室、社會心理服務室)的工作機制,有條不紊地接待來訪群眾。今年以來,李俊鄉通過創新基層治理模式,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平安答卷。
“多虧鄉里幫我們解開疙瘩!”李俊鄉紅星村村民馬某某捧著調解協議書感慨道。去年,他和穆某某通過媒人介紹認識,于當年12月31日結婚,但在購買結婚用品途中發生沖突。雙方就彩禮、訂婚見面禮等物品的返還產生糾紛,馬某某向綜治中心反映并申請調解。綜治中心啟動“雙線”化解機制,司法所、婦聯、村“兩委”組成聯合調解組,既講法律,又算人情賬、經濟賬,最終促成雙方達成6.6萬余元退賠協議。這樣的案例,該鄉今年已化解92起,化解率達100%。
在李俊鄉李俊村,身兼治保委主任的村黨支部書記馬亮手機微信響個不停。他的“微網格服務群”里有46戶村民,誰家有地界糾紛、哪戶老人需要幫辦醫保,都能第一時間發現。這種“20-25戶一單元”的治理模式,讓李俊鄉實現了“小事不出格、大事不出村”。李俊村兩戶村民因宅基地積怨多年,今年3月,馬亮在日常走訪中捕捉到苗頭,充分發揮治保委作用,通過聯動鄉司法所、國土所現場勘界,用一天時間厘清歷史遺留問題。如今,全鄉5558名常住人口的急難愁盼,正通過這張無形之網精準匯入該鄉綜治聯席會議的研判清單。同時,這種“雙線”化解機制,確保問題“日清日結”或“日清周結”。
而在法律咨詢服務室的檔案柜里,19份12345工單處理回訪表整齊排列,滿意率100%的背后是對“三到位一處理”的堅守。去年以來,社會心理服務室為42名精神障礙患者建立“一人一策”檔案,而隔壁矛盾糾紛調處室的墻上,“法理情”三字調解法正詮釋著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的實踐內涵。(全媒體記者 范本哲 張鎧捷)